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特别的“百年总结”——《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一份鲜明的政治宣誓,为我们续写百年辉煌提供了有力的行动指南。要认真解锁这份沉甸甸的“经验宝囊”,从中感悟为民“良方”,找准工作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为群众谋更多、更实在的幸福。
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用精准施策换取群众安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我们党从诞生开始,就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尖上,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家庭联产承包制、从粮油票到扫码支付、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是为了让群众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心。踏上新征程,党员干部更要以“百姓心为心”,一方面,要走进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体察急难愁盼,着力解决群众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基本生活方面的“烦心”问题,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走近信访窗口、网上意见箱等平台,它们是群众意见、民生短板的“集聚地”,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突破口”,朝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创造安身、安业、安心的良好环境。
以身边小事为着力点,用落实到位换取群众顺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调研时多次走进群众家里,从厨房、卧室看到储藏室、卫生间,从“收成怎么样”“收入怎么样”问到“洗澡水热不热”“电价贵不贵”,在群众生活的细微处感受政策落实的成效。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于群众来说,涉及“菜篮子”“米篮子”的“身边小事”看起来琐碎却关乎生计,一旦得到解决,将会很大程度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相反,如果这些“小事”迟迟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最终失的是信任,寒的是民心。党员干部要把烦扰群众的“身边小事”当作“头等大事”,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划定时间跟踪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从细微之处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让群众生活的更顺心。
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用真抓实干换取群众开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群众的满意度要用党员干部的实干来赢取,他们不只看“唱功”,更看“做功”,对于那些喜欢夸夸其谈、行动上却打折扣的人,群众就会亮“红牌”。想赢得群众的肯定,就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责任扛在肩头,该担当的时候不推脱,该碰硬的时候不手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办实事要讲究科学性,要多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是否会有“后遗症”,切忌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隐患。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表面文章”“走秀过场”,用踏实的作风将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用真心和用心换取群众的开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党用一百年的奋斗,书写了一张山河无恙、人民幸福的合格答卷。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途,广大党员干部要接好接力棒,用好三个为民“良方”,努力书写让群众更加安心、顺心、开心的新篇章。(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