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常州市某工业园内电动车棚起火,数十辆电动车损毁,所幸无人员伤亡。无独有偶,今年9月30日,北京市通州区电动车入户充电引发火灾导致5人死亡的悲剧。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发生电动车火灾约2000起,有80%的电动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而电动车火灾致人员伤亡的,90%是因将其置于门厅、楼道或过道内。气候逐渐干燥,火灾事故频发,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案例映射的是消防隐患的存在与消防意识的淡薄。消防安全直接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唯有政府和群众万众一心,通力配合,方能筑牢“防火墙”,守好“生命线”。
把好政府顶层设计关。针对电动车入户充电,《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均有明令禁止,但对于蓄电池入户充电却没有相关法律依据,部分地区由于景观、环境限制无法设置电动车集中充电桩,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入户充电“擦边球”行为发生。此外,很大一部分火灾由劣质电池引发,在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今天,制定严格的电池准入标准和抽检要求是电动车行业安全发展的基石,更是对电动车火灾事故的源头治理手段之一。
注射执法力度加强针。规章制度的落地需要基层执法人员强有力的执行,在火灾高发期的秋冬季,更需要提高警惕。当前“互联网+”已然进入消防安全治理领域,电动车进入电梯识别系统、智慧用电系统等都成为了可以运用的执法利器。而针对老旧小区的消防检查、产品抽检、非法改装查没等工作都需要执法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一线处置。科技与人力相结合,在依法治理的框架内对违法行为严加惩处,加以劝导,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织密群防群控治理网。基层执法人员固然可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但却很难落实到每个小区、每户居民的细枝末节,充分发挥楼栋长和物业的群防群控,能更好地将消防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进一步夯实楼栋长和物业管理各方责任,督促做好居民联络与信息采集,定期巡检消防设施,利用公共区域监控资源加强检查与识别,对违法行为及时上报与规劝,群防群控,做好居民的服务者,更是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人。
推进安全宣教大课堂。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要覆盖全人群,不仅要宣传到位,还要深入人心。深圳创新的科技赋能消防宣传“流动课堂”、江苏淮安设计的消防主题公交线路、各地开展的互动式火灾实验展示都让群众对消防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引发强烈反响。事故还在不断发生,宣教工作更不能停滞,要结合居民信息采集,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的定向宣教,提高居民火灾自救能力和定期自检意识,对身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真正做到共治、共享。
火灾无情,警钟长鸣。面对出现的火灾事故,在感到悲愤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对于消防安全意识的缺失与监管的不足。增强全民消防意识、提高全民消防素质、落实消防安全监管、做好消防知识普及,敲响消防警钟,共保人民平安。(黄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