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曾在《教育者说》中表示:“中西部的落后、发展缺乏后劲,最根本的落在人上。人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地区的发展尚且如此,整个国家的发展更是依赖人才,尤其是处于前沿的高新技术型人才。当今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在如此高速且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在队伍的前列,需要众多的新兴科技人才。
实现“科技兴国”,首先得想办法引进培养人才,在人才引进制度上更加开放,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定人才的模式,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与科技竞争优势。同时各高校应建立起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跨学科培养机制。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跨学科或学科交叉最容易产生科研成果,正因如此,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更多具有“复合知识”的高新人才。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我们不仅仅要想办法引进培养人才,更要想办法留住人才。我国的人才目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养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不少人才因为薪资待遇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冷遇后心灰意冷,转而投向私人企业,甚至是国外的研究机构,因为它们能提供相较于原来更好的待遇以及更好的科研环境,这对于我国的人才资源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前国家刚刚起步发展,穷困潦倒,因此我们无法给科研人员提供优越的待遇。当时的科研人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却依然创下了一个个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现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力的快速提升,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我们对于人才的薪资待遇以及晋升渠道却依旧存在着种种不足。既然已经有条件了,就应该给予他们更高的薪资待遇,更多的鼓励与实际的支持,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才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与支持。帮助年轻人才解决种种实际问题,打通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年轻科技人才安心、安家、安业。
我们不仅仅要想办法留住人才,更要想办法让人才尽其所能。不能简单地将行政管理的方法套用到科研工作上,科学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长期且复杂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与挫折给科研工作判“死刑”,应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将人才从各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也不能将管理行政干部的方法套用到科研人才身上,应放开手脚,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施展拳脚、发光发热。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政府应为国家更长远的发展,继续实行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充分将我国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成人才强国、科技强国。(陈裕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