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艰苦奋斗汇聚成深沉厚重的精神土壤,孕育着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
“文者,惯道之器也”,文艺创作是时代的号角,文艺创作者要明确新征程的责任使命,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艺术创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精神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文以载道,厚德载物,近代以来,无数爱国文艺创作者以笔为刃,投身革命,一篇篇饱含爱国情怀、民族大义的篇章弘扬敢于拼搏、敢于斗争、勇于创造的大无畏精神,鼓舞和引导着人民艰苦奋斗,走过无数艰难坎坷,这是文学作品承载的精神文明,历久弥新,新一代文艺创作者要发扬优良创作作风,传承以文载道、以文承德的创作基因。
文艺创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文艺创作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于天马行空中捕获创作灵感,但是过于“放飞”,创作内容无异于“哗众取宠”。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文艺创作与民同心,创作者融入人民群众当中,在人民的点滴生活中发现真、善、美,这样创作无疑更真实,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人民能从创作中感受和领悟生活,汲取坚强进取的力量,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实人民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鼓舞和引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这样取之于民,又能“用”之于民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拜读。
“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鲁迅弃医从文,用犀利的言语揭露饱受压迫的人民的现状,唤醒麻木的人民奋起反抗;巴金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中,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大众。文以民为重,文写民之声,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把握时代的节律,与民同心同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才能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文艺创作明确创作方向、掌握创作技巧只是领悟了创作的技艺。有艺无德,为赋新词强说愁,文艺就是无病呻吟;有艺无德,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无疑是本末倒置;有艺无德,一昧追名逐利、弄虚作假,违背公序良俗,最终难免身败名裂,甚至锒铛入狱。习近平总书记批评道:“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文艺创作者是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自身的修养不只是个人的事情,文艺风气的好坏会对整个文化领域甚至社会生态产生影响,广大文艺创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话,修身育德,以德养文,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富含正能量的作品,为世人弘扬美德。
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复兴趋势不可逆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追求德艺双馨,高擎民族精神火炬,与民同心同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郑和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