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评论>深网时评-春天的故事>

以“横渠四句”开文艺新篇

条评论立即评论

以“横渠四句”开文艺新篇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新时代文艺作品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愿景,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胸怀天地,植道人心,文艺作品应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文艺作品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效应,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近年来,《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红色主旋律电影,以感人的故事、生动的情感和鲜明的导向,正逐渐成为“新主流大片”。新时代文艺作品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抵制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不良风气,以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以崇德尚善的思想教育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励人。

着眼于民,立足生活,文艺作品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文艺作品作为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媒介,应当聚焦人民,贴近生活。电视剧《山海情》《一个都不能少》等优秀影视作品,用小人物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大变革,引发了强烈反响。新时代文艺作品应当从人民生活的关注点、兴趣点、创新点出发,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故事,既反映人民的心声又引起情感共鸣,既再现人民的生活实践又丰富精神世界,既寄托人民的美好希望又赋予奋斗前行的力量。

赓续传统,以史鉴今,文艺作品应为中华民族传承历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艺作品作为传承文化、展现历史的重要媒介,应当涵养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情感。文化之根,信仰之本,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技术新手段,把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把传统美德与先进文化相融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推陈出新,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力、生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正确的历史观,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在中华民族创业史、发展史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紧跟时代,放眼未来,文艺作品应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文艺作品作为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展望未来美好愿景的重要媒介,应当融入新的时代背景,化作踏上新征程的不竭动力。疫情期间,《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等许多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并赢得好评,其原因就在于作品中不仅展现了伟大抗疫精神,更给予了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新时代文艺作品要把握时代大势,呈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核心,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引领人民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新时代是铸就文艺高峰的时代,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文艺作品承载着人类的精神寄托,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力量。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的文艺作品必将以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谱写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擘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蓝图。(纪传水)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