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评论>深网时评-春天的故事>

让青年科技人才永不断档

条评论立即评论

让青年科技人才永不断档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抓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就要遵循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搭好台子,开好方子,压足担子,全力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搭台子,高质量打造人才平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平台既是促进本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吸引国际人才的“强磁场”。可喜的是,在中国科协的推动下,各地相继推出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青年前沿科技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一系列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项目,为当下青年搭建学术交流、分享成果、了解政策、开阔视野的平台,创造展示风采的机会。相信平台会成为建设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助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源泉。

开方子,解决人才发展迫切问题。科技的未来在青年。据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R&D人员从2016年387.8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人,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基础研究人员占比8.2%。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潜能与活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就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全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家。

压担子,让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院士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走红网络;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载荷团队”助力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突破50余项关键技术的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汇聚中科院内10余支创新力量……80后,90后科技人才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独挑大梁,成为科技强国生力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科学的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靠一代代人艰辛探索、接力奋斗。关爱青年科技人才,让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永不断档。(李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