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评论>深网时评-春天的故事>

厚植法治土壤 赋能社会发展

条评论立即评论

厚植法治土壤 赋能社会发展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强调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迈出法治中国的坚实步伐。“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我们要积极完善法律、运用法律,促进法律成为善治的“催化剂”,搭建创新的“孵化器”,内化为良举的“指南针”。

一是要匡乱反正,为新兴领域“保驾护航”。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威胁着部分群体的利益,影响和制约着新事物的迭代和发展。例如,快递业高速发展带来了市场竞争混乱、快递物品责任不清、快递员危险驾驶等问题。《快递暂行条例》的应运而生既进一步保障了消费者、快递员的权益,又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规范与发展。大数据应用催生了算法“杀熟”、个人信息过度采集等次生现象。为此,数字经济领域立法“呼之欲出”,推动数字经济在法律加持下“大显身手”。我们要主动捕捉新领域引发的潜在问题,及时组织立法,加强治理,才能更好地引导新兴领域在“风口”下“逐浪前行”。

二是要疏通阻碍,为创新领域“推波助澜”。法治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保护创新成果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保障。秉承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牢牢把握法治这一生命线,推动法治与创新比翼齐飞、齐头并进。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定方向、自主选课题,建立科技成果决策尽职免责机制,鼓励高校科研工作者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攻关,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要善于拓宽法律创新、法律运用的可为空间,搭建潜心钻研的价值平台,实现创新积极性有效调动,发展动力充分释放。

三是要深入人心,引导社会“井然有序”。全面法治化落地落实,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的身上,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当前,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的现象屡见不鲜,错将互联网平台当成“法外之地”;疫情防控期间瞒报谎报、拒绝隔离,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介入调节,并将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计入征信体系。以群众习以为常的身边事为“起点”,以案普法,有利于将不良倾向扼杀在苗头之时,让文明守法蔚然成风。要不断汲取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功经验,创新“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全社会普法宣传,推动构建信仰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格局。(李乐诗)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