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创新”,并将创新队伍建设作为我国人才工作“三阶段”战略目标之一。同时,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想建设科技创新“主力军”,就务必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先手棋”,强化制度创新,拆除“篱笆墙”,不断打通“科研”“研发”“应用”三个环节,衔接成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才能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跳跃“科研”环节,提升创新“源动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聚焦基础研究前瞻性、开创性、引领性、探索性的特点,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精准把握基础前沿交叉领域发展态势和趋势,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涌出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遵循教育规律,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学科培养基地,引进培育具有创新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研、科研融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科技工作者“双向流动”,进一步探索“人才共享”机制,支持产学研协同攻关。要加快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创新载体的共建共享,集聚优质科研人才,进一步提升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跳跃“研发”环节,提升创新“驱动力”。研发环节是科研成果价值得以体现的必经阶段,企业作为研发环节的主体,要有序承接“科研外溢”资源,高效实现科技成果“沿途下蛋”,不断驱动科研成果产品化。要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拓宽研发资金投入渠道,鼓励科技工作者向科技型企业家角色转变,推动既懂科技理论知识,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成为研发环节的主导。要打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让路径,优化科研成果转让分配制度,鼓励科技人员以离岗或者停薪留职等多种方式创业,大力引进培养一批技术转让经理人,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职业化发展。要加快建设“创新联合体”,搭建以名校校友会为纽带的“创业网络”,培养连续创业的科技创业者。
跳跃“应用”环节,提升创新“硬实力”。创新的成败看“最后一跳”的“应用”,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打通产业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大科技型企业家的支持力度,打造科技型企业家高端创新圈层,扩大“朋友圈”,有效链接圈层资源,不断拓宽产品对接渠道。要加强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有效带动社会资本,着力解决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的难题。要强化制造业专家和工程师的引进与培育,大力培养产品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应用”的商品化提供技术人才保障。(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