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部分网民逾越道德底线,触碰言论红线,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诽谤、“人肉搜索”、网络骚扰等形式实施的一种侵权行为。因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特性,常常让用户忽略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引导事件走向。一些不良用户甚至利用网民猎奇心理搭建“涨粉”“博流量”的利益链条。此外,当前信息发布平台尚未明确事先审查义务,事后救济的处置方式极易让受害者在公开的排斥和攻击中丧失自尊,陷入羞耻感,在被迫遭受、孤立无援的状态下无力反抗,无形中助长了“网络喷子”“网络水军”“键盘侠”的气焰。
莫让法律“缺位”,要对网络暴力“严惩不贷”。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网络暴力实施成本几乎为零,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容易让网民错将网络当成“法外之地”,一吐为快、放任自我。久而久之,口无遮拦、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变成习以为常,甚至愈演愈烈,让不少无辜网民受到攻击。要规范公民网络言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必须呼唤法律归位,以“重拳”打击不法行为,形成震慑和引导作用。今年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一系列举措反映了我国整治网络虚拟空间的决心,用正义的法律武器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
莫让平台“失管”,要让网络暴力“无所遁形”。有时,网络暴力带来的效应与平台利益走到了一起,利益相关方不惜推波助澜,通过大数据推送、设置引战话题等手段催生“互黑互撕”热点。平台作为提供舆论集聚地,在监管方面必然责无旁贷。一方面要落实好网站注册登录实名制管理,建立起言论可追溯机制,尽到健康用网的提醒告知义务。另一方面,要善于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识别并拦截侵权、“网暴”信息。同时,要健全公开投诉举报机制,对违反规范的网民给予应有的限制,将施暴者移交给有关机关处置,推动形成预防网络暴力的合力。
莫让道德“流失”,要使网络文明“蔚然成风”。“不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易作出评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网络暴力说到底是部分网民思想道德素质不够牢固,一有新闻事件发生,便一拥而上,用片面的信息胡乱猜忌,随意发表自以为是的言论,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曲了正确价值取向。殊不知,他们对真相的漠视、对他人的诋毁,可能都是让当事人陷入绝望,走向自杀的导火索。2020年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被偷拍视频、捏造虚假信息,大范围谣言和低俗评论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蒙上巨大心理阴影。我们要引以为戒,引导网民敬畏真相,换位思考,擦亮去伪存真的眼球,树牢捍卫真理的修养,不被网络喷子的快感冲昏头脑,以高度的道德素养,铸牢“言由心生”的前提,携手共建和谐向上的舆论环境。(李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