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心的就是让全国各族群众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朴实话语,再次道出了“人民”二字的千钧之重,直指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民之所望,乃政之所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立下的庄严承诺,也是百年来无数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坚守本职的目标所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不落一人”的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坚持疫情防控“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到分级分类精准防控,从放开三孩政策到“双减”政策落实落地,从社区适老化改造到发展个人养老金……一条条民生政策的靶向出台,一件件民生实事的有效落地,无一不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最佳注脚,传递出了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新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阻且长,行且将至。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民生需求,唯有更加精准化服务,才能让老百姓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民生领域都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清代纪晓岚写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党员干部的身份是“人民公仆”,想让老百姓的日子好上加好,就要花更多时间与精力,办更多实事好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为民谋福当作最大的政绩,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拿出所有精力、想尽一切办法,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当然,群众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这也决定了好日子的标准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宜居的环境……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持之以恒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付出。这也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股子对工作的热劲儿,真正以百姓心为心,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不因一时的挫折而轻易退缩,不因眼前的困难而轻言放弃,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心,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享受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新的赶考之路上,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要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全心全意、全情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才能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从而厚积薄发,一笔一划描摹出老百姓心里好日子的样子!(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