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文化氛围 涵养城市特质
2022-10-14 12:4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氤氲文化氛围 涵养城市特质

评论员 安治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优秀的文化往往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最深沉的向上力量,产生持久不断的动能。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两年来,深圳立足于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的现实,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聚焦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发展目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上双轮驱动、协同用力,积极构建更高水准、更加丰富、更为完善的城市文化体系,氤氲文化氛围,涵养城市特质,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殷殷嘱托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两年来,深圳加快完善文化公共服务政策和文化产业引导政策,出台《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文化馆服务规范》《关于推进文化与金融深入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各项政策,与此前推出的《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办法》等相结合,从文化创意到成果转化,从规范引导、育才引才、品牌塑造、经费资金等各个方面为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提供支持,让包括公共和民营在内的各类文化创作主体都能得到宽松的实践环境;加大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出“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高标准打造包括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海洋博物馆等具有深圳特色、国际范儿的文化场馆,让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将有更多的去处,文化享有的种类变得更多元;不断丰富“城市文化菜单”,文博会、深圳音乐季、深圳读书月、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国际魔术节、深圳大剧院艺术节等雅俗共赏、精彩纷呈、月月精彩,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喜好的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完善深圳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形成了多达1000多个公共图书馆及服务点,提供5700多万册图书以及海量网上数字资源,特别是其中的图书借阅亭在全市紧罗密布,为市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图书馆”的充分便利,让“图书馆之城”名副其实,让浓郁书香充盈整座城市。

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文化事业产业政策体系,以及持续引入汇聚的丰富多样的高品质文化资源,这两年,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创新能力、活力显著增强,原创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明显提升。我们看到,包括音乐作品《灯火里的中国》《信仰》《再一次出发》《英雄颂》,电视剧《从这里开始》,舞蹈《肖像》,魔术《秘境》等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喷涌而出,不仅在深圳、在全国收获了好的口碑、如潮的好评,而且还摘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级大奖。特别是,今年8月,来自深圳的原创短篇小说《月光下》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除此之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2021年,深圳不仅实现了多家企业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而且还创造了文化产业增加值2566亿元,无论是年均增速还是在全市GDP中的占比,在全市经济总盘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毫无疑问,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成果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深圳却并未止步于此。相反,这是深圳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新的开始。当前,深圳正以更大的魄力和雄心,和一往无前的姿态,瞄准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的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战略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未来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时期,也就是在2021—2025年,深圳就要实现“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而到2035年就要“成为城市文明典范”。具体到落地落脚,深圳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城市文化地标、完善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其中提出的“十分钟文化圈”更是呼之欲出,极为诱人。在文化产业方面,则将动漫、电竞、网络文化作品、影视产业园、数字创意等作为重要着力点,剑指2025年3000亿元的文化产业增加值。

面对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新的宏伟蓝图,深圳信心十足、意气风发。事实上,从两年来深圳在文化建设上的积极作为和所取得的更加丰硕的成果来看,深圳也的确有这个条件、这个实力、这个能力当然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实现那些定下的文化发展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将变得更加浓郁,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创新创意、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特质将变革更加鲜明。到那时,受惠的将不仅是每一位深圳市民,也将是深圳这座城市,甚至是全国乃至世界。

[编辑:梁煖 吴超]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