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何以成为东方黑池?专访世界杯国标舞公开赛创始人王永刚
2025-07-17 16:5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何以成为东方黑池?专访世界杯国标舞公开赛创始人王永刚

人工智能朗读:

盛夏7月的深圳,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在这里迎来了第20届的重要节点。9日至19日,全球30余国的顶尖舞者集结于深圳福田,与百余位国际顶级评审以及广大市民一起挥洒激情,释放热情。日前,记者专访赛事创始人、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刚,听他讲述如何将“国际赛场”搬入中国,并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顶级舞蹈盛宴的背后故事。

从东北到岭南,从一个人逐梦到为了更多人的梦想

第20届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赛程跨越11天。这些天来,路过福田会展中心,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国标舞者匆匆走过,国标舞特有的利落与华丽并存的妆发衣饰,让他们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舞池中,华服伴随舞步,步步生风,观众席上,则不断迸发出掌声与欢呼。场馆内外的火热景象,印证着一场足够盛大的赛事,足以点亮街道、点亮城市。

黑池评审亲临,国际职业组、甲A组大咖在深角逐奖项,引入赛场冠名支持,此次比赛更是邀请了来自罗马尼亚的著名国标舞赛事乐队现场伴奏,营造出极富感染力的现场——20届以来,不断靠近国际顶级赛事惯例与标准的赛制与标准,让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成为了一方为中国国标舞者创办的国际赛场。

作为赛事的创始人,王永刚总是回想起自己1990年刚来深圳的时候。彼时,26岁的他还是一名企业文艺骨干,因为热爱舞蹈,从老家牡丹江来到深圳,渴望登上更大的舞台。“那是一个2月,深圳树上的花都开了,处处蓬勃建设的景象让我一下就喜欢上了深圳。”

王永刚介绍,国标舞自1986年正式传入中国,当时在亚洲发展较好的是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深圳国标舞刚刚兴起,但凭借临近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开放包容的创业氛围,吸引了许多国内优秀舞者来此发展事业。恰好当年香蜜湖舞蹈中心招募人才,他便毅然辞去老家工作,来到深圳。他说:“别人来深圳赚钱,我来深圳学国标。”

1995年,王永刚连续参加了3场全国比赛均获得冠军,一时成为深圳舞蹈界的“风云人物”。与荣誉一同到来的,还有业内的认可,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多优秀舞蹈家的结识,这些让他拥有了以舞蹈创业的团队基础。1998年,他在深圳创立了港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舞蹈培训和举办舞蹈赛事为核心业务,为自己和团队的舞蹈事业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有此基础,舞者出身的王永刚开始思考中国国标舞者的发展瓶颈。“世界国标舞重镇在英国,每个国标舞者魂牵梦萦的世界三大国标舞比赛——黑池舞蹈节、UK公开赛、英国国际锦标赛,都在英国。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国内国标舞发展状况等原因,在2000年前能去国际上比赛的中国舞者寥寥无几。”

千禧年后,王永刚几乎每年都去英国观摩,并学习积累起国际上的国标舞办赛经验,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越发坚定:“要在中国、在深圳也办一场国际比赛,让中国的舞者也登上国际性大舞台,获得与国际顶级选手同台竞技,获得‘黑池评委’执评的机会!”

2002年,王永刚开始与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合作,承办第16届中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这是中国首个全国性国标舞赛事。那一次,王永刚首次将8位黑池评委、3对国标舞世界冠军请来中国,成为了中国国标舞发展的开创之举。有此办赛基础,从2003年起,港龙舞蹈在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深圳市福田区等多方助力下,开始承办中国深圳国际标准舞世界公开赛,并将其升级成为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多年来吸引了大量国际顶尖选手和评审参与,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专业性最强的国标舞赛事之一,也让深圳拥有了“东方黑池”的美誉。

世界国标舞池,中国人来了!

回顾近40年的中国国标舞历史,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已经走过23个年头迎来第20届,它在整个中国国标舞历史进程中占据超过一半的时间。从最初2天赛程几百人参与,到如今吸引五大洲35国的选手同台竞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国标舞者在这里成长,从国内走向国际。

在今年的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评委席中,已过耄耋之年的世界舞蹈理事会荣誉会长罗宾·肖特的身影备受瞩目。“从第一届世界杯比赛时,他就在现场,每一届都风雨无阻。”王永刚介绍。罗宾·肖特大赞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吸引了世界顶级选手慕名而来,我想它是亚洲、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赛事之一了。”

在王永刚看来,赛事的举办,不仅为中国选手提供了与世界国标舞界对话的桥梁,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国标舞者的风采,以及中国舞蹈发展的巨大潜力。平台的搭建让中西国标舞人才、资源“走出去、引进来”,王永刚将这一流动的意义形容为“开了一个口子”,在国标舞纷繁绚烂的舞池中,“被看见”意味着更多可能。

此后,在深圳的赛场历练过的选手,越来越多地在黑池赛场崭露头角。2004年,曾在深圳举办的第17届中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中摘得职业拉丁舞冠军的栾江、张茹于同年获得第79届英国黑池舞蹈节职业新星拉丁舞冠军,成为79年来获此殊荣的第一组华人以及亚洲选手,激励着后来的年轻舞者,推动了中国国标舞的国际影响力,也让黑池评委惊呼:“中国人来了!”

从竞技项目到全民美育

作为舶来品的国标舞,引进中国不过近40年,却能在不算长的历程中发展出独有的业态与面貌。记者向多位业内人士、资深评委处了解发现,国标舞融合了竞技性与艺术性,且细分舞种丰富多样的特质,让其拥有了打破年龄桎梏,提升全民艺术素养的独特优势。

记者走访了解到,国内学习国标舞人群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而“世界杯”赛事的举办也充分适应国内国标舞发展现状,除了高手过招的国际公开职业摩登舞、国内职业/甲A四大组等专业组,到现在覆盖全年龄段专业和业余选手的600多个组别设置,让“哪怕是只学了一年,只会跳一支舞,也有展示的舞台。”此外,活动还延伸出舞蹈用品展销会、舞服品牌走秀、品牌文创产品签售会、城市舞蹈快闪、舞蹈分享座谈会等系列活动,逐渐打造出一条成熟的国标舞产业链。

今年,港龙舞蹈的高管刘晓敏也将参加18日举行的成人组别比赛,从清华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毕业的她和爱人都曾是清华国标舞队成员,怀着对舞蹈的热爱,她毅然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来到深圳投身舞蹈行业。如今,在夫妻二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一双儿女也爱上了跳国标舞,舞蹈成为了他们一家人的情感纽带。“你会发现,爱国标舞的孩子永远不会躲在最后一排。而舞蹈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精彩,成为了我和家人的情感链接,我们可以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更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

谈话间,刘晓敏的幸福跃然于言语间,她的经历或可印证了舞蹈在专业赛场之外赋予普通人的真实快乐和意义。唯有越来越多发自人们心底的热爱,才能让一项运动真正走向“全民”,走向壮大,而这也与王永刚的办赛情怀不谋而合——明星选手固然闪耀,而为中国舞坛发掘人才、输送后备力量,为中国国标舞在世界舞池树立更多话语权,更是大赛的初心与展望。在王永刚看来,世界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能够延续20届离不开深圳创新创业的基因,开放包容的氛围,以及灵活的政府扶持机制。展望未来,王永刚希望用情怀克服可能出现的困难,用公正守护选手荣誉,通过健康向上的引导托举起更多人的舞蹈梦想。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