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早上送完孙子去幼儿园,69岁的刘叔九点半准时来到蛇口街道海岸社区长青老龄大学上课。闲时,他还喜欢到离家不远的蛇口文体公园游泳,或者参加海岸社区长者服务站的各类公益活动……刘叔的退休生活忙碌而充实,正是深圳“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真实写照。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未来。
深圳这座以“改革”为基因的城市,正用“绣花功夫”破解“一老一小”难题,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老有颐养”有温度、“幼有善育”有质感,用民生温度标注改革高度。
重构养老服务格局:让“养老”变成“享老”
在深圳,“养老”不是“被动照顾”,而是“主动享老”。这座曾以“速度”闻名的城市,正用“精度”重构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形成“居家精准服务、社区多元供给、机构专业支撑、医养有机融合”的服务格局,让“养老”真正变成“享老”。
“以前洗澡总怕滑倒,现在浴室装了防滑垫和扶手,连毛巾架都调低了,方便多了!”住在宝安区新安街道的周奶奶,提起家里的适老化改造直竖大拇指。为了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深圳加强特困老人关爱探访,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创新家庭照护者培训,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扩大敬老优待范围,不断优化适老化改造。
大鹏新区岭澳社区80岁胡阿姨独居,有天突然胃部剧痛难忍。她通过智慧康养“一键通”呼叫寻求帮助,大鹏办事处智慧康养客服中心和社区工作人员火速赶到,送老人就医。经诊断,老人患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幸好就医及时,老人得到很好的治疗。
这样的智慧场景,在深圳的社区里越来越常见。比如,“龙岗智能安居守护项目”免费为长者安装包含跌倒检测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仪等的安居智能守护“五件套”,对长者居家安全实施7×24小时智能监测,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中午我一个人不想做饭就会到这里来,不仅吃得放心,而且还可以享受长者助餐补贴!”在福田益田社区数字健康食堂,韩阿姨经常过来享受“一餐饭的温度”。完成认证即可“刷脸就餐”,系统同步链入福田区长者助餐补贴系统,实时显示菜品营养成分并自动结算补贴;后厨根据订单大数据动态调整菜谱,既减少浪费又提升满意度。这样的长者饭堂和助餐点,深圳已建成266家,并搭建起“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智慧网络。
目前,深圳正加快推进街道、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中心(站)全覆盖,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养老服务。
“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安心托娃
在深圳,“带娃”曾是年轻父母的“老大难”问题:双职工家庭没人看、托育机构贵且少、祖辈育儿观念旧……如今,随着“15分钟托育服务圈”的铺开,这些难题正被逐一破解。
在南山区沙河街道“幸福邻里”内,60岁的张志良将16个月大的孙子送到托育园,随后上楼参加长青老龄大学课程,中午就在楼下食堂一起吃饭,下午又去隔壁社康看中医,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是由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改造的深圳首个嵌入式民生综合体,医康养托四位一体,同时助力解决老年人“照料难”和年轻人“带娃难”,为家门口的养老和托育提供新可能。
“以前找托育园,要么贵得离谱,要么离得远。”小叶夫妻在平湖海吉星市场经营蔬菜店,女儿小叶子今年2岁。“孩子1岁后,店里人来人往,一不留心就看不住了,我们想把女儿送去托育,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直到他们发现真爱幼幼托育园——平湖街道普惠性托育机构,每月托育费只要3000出头,还能“早送晚接”。遇到最忙碌的时候,小叶还会选择早8晚6的周末托,一日托育费200元,“在档口闲下来想孩子了,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看到孩子在园情况”。
2023年,深圳市成为第三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城市,重点提出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聚焦社区居民托育服务需求,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拓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供应渠道,多举措推动社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场地有支持,深圳还给予普惠托育机构发放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如今,深圳已实现一个街道至少有一家示范性普惠托育机构。
社区已成为深圳托育服务的重要力量。深圳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家庭发展中心等社区便民设施,大力发展嵌入式托育服务,以满足群众临时托育需求,已建成700余家社区托育服务点。目前,95%的社区已覆盖托育服务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安心托娃。
打造“老有颐养”新标杆,进一步加码“幼有善育”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回望,“一老一小”的变迁,正是这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深圳以养老服务为龙头牵引,带动事业产业发展,着力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贯通养老全生命周期链条,把惠民生和扩内需、促产业结合起来,打造“老有颐养”新标杆、构建银发经济新生态。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黄哲介绍,作为“先行先试”,为全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探索的“排头兵”,深圳每两年开展一次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因地制宜扩展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智慧养老、康复辅具产业列入“20+8”产业集群的大健康重点细分领域推动发展。
深圳将继续深耕“老有颐养”,以“党建+”智慧养老社区试点建设为切入点,深化基层养老服务工作,打造党建引领智慧养老优质品牌;探索“养老+”工作机制,加强与金融、科技、医疗、建筑、食药等行业合作,推动居家社区供给提档升级;搭建“互联网+居家医疗护理”等应用场景;引导头部企业布局银发经济,推动产品应用场景创新,提升老年生活幸福体验。
深圳还将进一步加码“幼有善育”,继续通过“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嵌入”等形式实现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统筹配置0—6岁育幼公共服务资源,落实普惠托育机构补助政策,推动幼儿园提供托幼一体化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点,实现千人口托位数5.9个、托育服务社区全覆盖;推动深圳市智慧托育平台全面上线。
深圳这座永远“敢闯敢试”的城市,将继续改革创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探路。
数说深圳养老托育事业
全市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74家、社区长者服务站188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99个,2025年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100%全覆盖。
近3年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超3万户,实现愿改尽改,改造户数、补贴范围和标准位居全国大中型城市首位。
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有托育服务机构2000余家,托位超10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