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新丝路③ | 818座大桥+595公里地铁,深圳把 “路” 修到了城市血脉里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1979年,一位来深圳考察的外商在日记里写道:“从罗湖到蛇口,卡车在泥路上颠簸了3小时,沿途只有稻田和渔村。”如今,同样的距离,地铁11号线只需28分钟。

45年间,深圳用超过818座大桥、155座隧道、595公里地铁,在群山与海湾间织就一张 “立体交通网”——这不仅是路的延伸,更是一座城市从 “边陲小镇” 到 “国际都市” 的生长轨迹。

图源:图虫创意

桥隧纵横:全国第一的 “立交桥之城”如何破解地理难题?

深圳多山多水的地形,曾被专家断言 “不适合建大城市”。但特区建设者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魄力给出答案:截至 2022年末,深圳拥有818座大桥和特大桥、531座立交桥,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1993年建成的雅园立交桥,以22座主桥的复杂设计创下 “三天建一桥” 的深圳速度;2007年通车的深圳湾大桥,用17公里跨湾通道将深港通行时间压缩至15分钟。

图源:图虫创意

隧道建设更是 “逆天改命” 的典范。从1987年首条梧桐山隧道通车,到如今155座隧道贯通全城,坪盐通道让盐田到福田的车程从1小时缩至半小时内,新彩通道让龙华到福田不再绕行梅林关。在建的妈湾跨海通道,作为国内首个 “海底互通” 隧道,建成后将实现南山港区客货分离,预计为市民通勤节省 40% 时间。这些桥隧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深圳 “向空间要发展” 的智慧结晶。

地铁595公里:从 “零” 到 “单日1188万人次”的地下革命

2004年,深圳地铁1号线开通时,有人质疑 “一个小城市需要地铁吗?”20年后,595公里的地铁网络给出答案:2024年,深圳地铁单日最高客流达1188万人次,全年31亿人次的出行量,相当于全球一半人口在深圳坐了一次地铁。2024年新开通的5条线路,让龙岗、龙华等片区彻底告别 “偏远标签”—— 住在13号线沿线的居民发现,到科技园上班的时间从1小时变成了25分钟。

地铁改变的不仅是通勤,更是城市格局。当年1号线带动宝安中心区从滩涂变新城,如今14号线让 “坪山到福田40分钟” 催生 “东部居住、西部就业” 的新生活模式。有数据显示,地铁沿线物业价值平均提升30%,而通勤时间每缩短10分钟,区域GDP增速就提高1.2%。正如深圳地铁集团负责人所说:“地铁线路铺到哪里,城市的活力就延伸到哪里。”

高铁“半小时圈”:从“深圳墟” 到46列日发车的铁路蝶变

1911年,“深圳墟” 火车站只有一条铁轨、两个站台;如今,深圳站日均发送46列高铁,赣深高铁4小时直达江西,广汕高铁2小时联通粤东。2024年,广深城际一年间将运力提升 12.3%(从154列增至173列),实现 “10分钟一班车” 的公交化运营,让 “住在东莞、上班深圳” 成为常态。

在建的深汕铁路、深惠城际等项目,将进一步织密 “湾区铁路网”。未来,深圳到深汕合作区30分钟,到惠州、东莞15分钟,到广州、香港 “一杯咖啡时间”。这意味着,深圳的 “城市半径” 正通过铁轨不断扩大,而 “轨道上的大湾区” 将让11座城市真正实现 “同城生活”。

从雅园立交桥的车流如织

到地铁车厢的人潮涌动

从深圳湾大桥的深港通勤

到高铁站内的便捷换乘

深圳的陆地交通

早已超越 “出行工具” 的定义

它是城市扩张的 “骨架”

是产业布局的 “脉络”

更是千万市民幸福感的 “温度计”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

建立45周年的节点展望

当更多桥隧贯通、更多地铁延伸、更多高铁联网

深圳将以交通为笔

在大湾区的版图上

画出 “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 —— 

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交通史

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的生动注脚

记者:韩翔

编辑:战旗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