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之际,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响应国家号召南下深圳,成为鹏城第一批“拓荒牛”。他们发扬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精神,建造了一大批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建设深圳首栋高层建筑电子大厦、创造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承建深圳市委大楼、开拓建设上步工业区……这支“铁军”为特区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基建工程兵乘坐军列南下深圳。(周顺斌 摄)
1
闻“令”而动
投身深圳经济特区建设
1979年,原宝安县撤县建市。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调集五个建制连组成先遣队,从鞍山市来到深圳。同年,36支队两个连从湖南郴州奔赴深圳,加入了先遣队,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参与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序幕。到了1982年秋天,两万多名战友从辽宁、河北、河南、陕西等地陆续奔赴深圳,这支队伍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在这里,他们承建了深圳市委大楼、上步工业区(今华强北商圈前身)首批工业厂房,以及深圳第一家高档商场“友谊商场”和知名酒家“泮溪酒家”。1981年,他们建成了深圳首栋高层建筑——20层的电子大厦。1983年9月,这批战友集体转业深圳,原8个团改编为8家建筑施工公司。他们平整土地,开发出40多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承建了道路、桥梁、机场、车站、码头、医院、学校等一系列重要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足迹遍布特区。改编后的建设集团,成为当时深圳规模最大、效益最好、上缴利税最多的国有企业。
曾经带领团队建成当时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的马成礼,在随部队集体转业后,到原深圳物业发展公司担任总经理。他接手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就是建设国贸大厦。马成礼带领着以原基建工程兵为骨干的建设团队,和中建三局一公司一道,率先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共同创造3天建成一层楼的建筑新纪录。从此,“三天一层楼”的口号开始传开,国贸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起点。马成礼等国贸大厦建设者大胆创新,在大厦已经挖好基坑的情况下,提出必须做到30年不落后的设想,把原设计38层改为53层,并增加旋转餐厅、直升机停机坪、可抗击12级强台风的防弹玻璃以及观光电梯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这在国内都没有先例。如今,深圳第一高楼的高度虽然不断被刷新,但是国贸大厦代表的“深圳速度”和敢闯敢试的精神仍阔步向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深圳奇迹。国贸大厦成为深圳标志性建筑之一,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时,被评为“深圳十大历史建筑”。
建设中的电子大厦,深圳第1栋高层建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的时候被评为改革开放十大历史建筑之一。(周顺斌 摄)
据了解,共有8000多名基建工程兵转业,进入深圳市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成为了单位骨干;他们大力发扬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精神,主动积极地投身特区建设,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在改革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干出了突出的成绩。
深圳火车站东广场抢修抢建工程。(周顺斌 摄)
银龄生辉,续写荣光。基建工程兵退休后仍保持军人本色,积极投身慈善公益、文化传承等事业。段亚兵、刘坤德、沈远彪等基建老兵自发创办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响应“讲好中国故事”号召,开展多项活动。出版历史书籍、画册,创办“战友之家”微信公众号,拍摄纪录片,设立纪念雕塑,举办大型主题活动,继续弘扬“拓荒牛精神”。
市拓荒史研究会推动基建工程兵故事登上央视《国家记忆》《老兵你好》等栏目,相关实物与文献入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尊题为“投身改革写忠诚”的雕塑经铸铜复制,永久陈列于深圳市民中心南广场。
2023年,为纪念集体转业40周年,市拓荒史研究会在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指导下,联合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单位举办“关爱退役军人·致敬拓荒牛”大型活动,成为网络关注度超3000万人次的热点话题。
由老兵们发起设立的“关爱拓荒牛基金”和“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共募集善款5000多万元,开展致敬英雄、帮扶解困、住房改造、助学助医等活动,惠及众多老兵。“老兵”麻留成家中失火,基金联合企业助其重建家园,使他重拾生活信心并积极回馈社会。通过颁发“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45周年纪念章”活动,创新荣誉激励机制,在全国退役军人中产生广泛影响。
许多老兵退休后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张维胜7年服务超5000小时,获“百优义工”。赵志锋与儿子赵爱华并肩投身志愿服务,被传为佳话。段亚兵、周顺斌、李平均等常年进机关、学校、企业宣讲特区精神……
基建工程兵的贡献获多方面高度肯定。转业企业建设集团共获23个“鲁班奖”,多人荣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称号。目前,深圳退役军人中有3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其中2位是基建工程兵(马成礼、刘坤德);3位“广东省最美退役军人”中2位出自该群体(刘坤德、黄干达)。此外,还有多位各级各类先进典型。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播出《大潮起珠江,军魂铸鹏城》纪录片,四集中共16人出镜,其中8人来自基建工程兵群体,真实展现了“基建工程兵荣耀鹏城”的历程。
2
集体转业
匠心筑城 使命必达
天健集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部队到市场、从单一到多元、从深圳到全国的奋斗史。其前身为基建工程兵302团,1983年集体转业投身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当时,公司仅有固定资产146万元、流动资金20.8万元,是1600多名干部职工和数百名家属的全部家当。面对艰苦条件和市场竞争,这支队伍以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担当,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初创时期,天健集团以市政工程为主业,承接道路修建、水电安装、土石方机械等业务。1983年公司总产值仅826万元。到2024年,营业收入已达213.57亿元,利润总额9.84亿元,增长超2600倍。员工规模从1600余人增长至近9000人,其中博士18名、硕士354名、高级工程师346名、一级建造师613名,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的转变。
在创新驱动下,天健集团不断拓展业务领域。1988年开发首个房地产项目香蜜新村,逐步将地产业务拓展至全国9个城市,开发项目50多个,总建筑面积超80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项目拓展至300多项,总建筑面积超3600万平方米。集团逐步形成城市建设、城市服务、综合开发三大业务板块,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与一揽子解决方案。目前,拥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7月位列《财富》中国500强第490位。
匠心筑城,使命必达。40多年来,天健集团承接了近200项道路工程,完成桥梁项目近100项、高速公路80余项,总长超500公里,承建了深圳早期80%以上的水厂和管网。集团共16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詹天佑奖、金杯奖,获得150多项国优、省优工程,铸就了众多城市建筑丰碑。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天健集团始终勇担使命。参与贵州、广西等多地教育捐赠与扶贫工作,参与救援清水河大爆炸、汶川地震等。2016年承接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为深圳棚改探索出成功路径。
基建工程兵在笔架山下勘测。(周顺斌 摄)
2019年底,天健集团成为特区建工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动深圳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从1983年到今天,天健集团传承部队听党指挥、敢于突破、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与深圳经济特区同成长、共奋进,实现了从传统施工企业到现代化城市综合运营商的坚实转型。
走进建安山海中心一楼的企业文化展厅,基建工程兵转业后的奋斗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条曲折向上的发展曲线默默述说着建安集团数十年来的奋斗与辉煌。自四川泸州起步,辗转湖北宜昌、辽宁锦州,最终扎根深圳经济特区,这支队伍始终听党指挥、忠诚尽责,在国家早期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担使命,与特区同频共振。
1982年12月起,原基建工程兵802团1625名战友从锦州分批调防深圳,于次年9月集体转业,成立深圳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此后经股份制改造、集团化重组,1998年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建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延续着基建工程兵的优良传统。
初到深圳时,战友们在荒山环绕的皇岗东山岭上开山平地、搭棚安家,脱下军装换工装,毅然投身特区建设。尽管身份转变,使命更迭,他们仍以军人特有的坚韧、纪律与专业技术,迅速打开局面。从挖管沟、铺沥青,到建厂房、装设备,深圳多个片区的土地平整和基础建设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1987年,建安集团拿下广州石化总厂五联机机组改造项目,一举打响品牌,并连续十余年承担该厂维检修任务。
建安集团承接了深圳市第一条自来水管线、燃气管线、垃圾处理厂,以及深圳机场油罐安装、航站楼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深圳大学、赛格车间、大运场馆等标志性项目背后,都有建安人的身影。在几任负责人的带领下,企业实现了技术攻坚和市场开拓,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企业文化。
伴随深圳经济特区快速发展,建安集团也逐步拓展至建筑施工、工业贸易、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四大板块。2008年,建安集团吹响“二次创业”号角,企业经营迅速回升,承揽工程额突破10亿元。建安集团坚持“工匠精神”,打造了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等多个精品工程,共获国优、省优、市优奖项60余项,并于2019年同获两项鲁班奖,创全国市属国企纪录。同时,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6年起对口帮扶河源石马村,投入超900万元,实现全村预脱贫率100%。
3
优良传统
把奉献与爱心一代代传下去
对一个组织、一支队伍乃至一个家庭而言,精神与传统是最深厚的力量。尤其对家庭来说,良好的家风如同传家宝,绵延不断,照亮后人的道路。基建工程兵在深圳落地生根,“拓荒牛精神”通过一代代人得以延续和发扬。
“兵二代”刘平的叔叔,是一位来深建设的基建工程兵。受到叔叔的感召,刘平1985年从四川泸州农村来到深圳。当时深圳尚处开发初期,条件比较艰苦,但叔叔的话坚定了他的选择。“我这个人喜欢开拓,不喜欢守旧。”刘平说。正是这种敢于开拓、不畏艰难的精神,引领刘平来到深圳这片热土。
初到深圳,刘平历经多种岗位的磨炼,在外资企业、外贸公司、科技企业都曾留下足迹。最终,在叔叔和家乡的支持下,他投身酒业经营,把家乡美酒“泸宜遵”推向全国。刘平深受叔叔及基建工程兵老兵的影响,走上公益慈善的道路。在2021年“泸宜遵2021珠峰之夜”关爱退役军人慈善晚会上,刘平捐出20万元,此后更是持续参与多项关爱退役军人的公益活动。据统计,他至今已累计捐爱心款125.73万元。
刘平说,是叔叔和基建工程兵前辈的奉献与爱心感染了他。他们不仅参与建设了深圳,更以无私大爱帮助战友、回馈社会。如今,刘平立下心愿,要坚持参与甚至主办关爱退役军人的慈善活动,动员更多“兵二代”“兵三代”和企业加入其中。
刘平还把这种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他时常教育儿子,“没有老一辈在特区洒下的汗水,就没有你们今天在深圳的幸福生活。”他提醒孩子铭记历史、常怀感恩,把“拓荒牛精神”和优良家风继续传扬下去。
刘平(右二)参与关爱退役军人“爱心年夜饭”活动,向退役军人赠送慰问品。
与刘平一样,魏丽娟也是基建工程兵“兵二代”。她的父亲魏万信是原基建工程兵912团副主任工程师,1983年集体转业后参与深圳早期建设,调入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岩土工程丛书《岩土工程监理手册》的编审人,国家标准《工程建设设计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380——2006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评为“深圳建设功勋工程师”。
父亲一生恪守的原则,通过言传身教也成为了魏丽娟恪守的准则。魏丽娟16岁参军,后来进入深圳电影公司工作。在负责电影大厦建设时,魏丽娟建议选用深灰色玻璃幕墙。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蓝色,她认为这更符合电影胶片的色彩底蕴和艺术气质。尽管曾经受到质疑,她仍顶住压力。最终大楼因独特设计备受好评。
无论是在物业管理工作还是其他岗位,魏丽娟始终踏实做事。退休后,她依然闲不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担任罗湖区红星志愿队组织委员、退役军人合唱团团长,还组建了“深圳市八一军号文工团”,进社区、学校、军营开展公益演出,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父亲虽已去世,但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仍深深影响着魏丽娟。她说,父亲的话是她做人做事的金玉良言,推动她不断前行。
在父辈的影响下,“兵二代”们传承基建工程兵“开拓、奉献、坚韧、廉洁”的优良传统,并在新时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他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中努力拼搏,更在公益道路、文化传承中延续着特区拓荒者的使命与担当。
40多年光阴流转,从马成礼等第一代建设者亲身经历的“深圳速度”,到天健集团跻身中国500强;从“兵二代”刘平慈善捐资百万元,到魏丽娟等纷纷发扬传承优良传统,“拓荒牛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改革创新的基因池,始终流淌着这支队伍敢为人先的探索。基建工程兵用热爱铸就的不只是城市丰碑,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持续为这座奇迹之城增添新的光彩。
“兵二代”魏丽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