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精神“企”示录丨敢闯敢试:没有路标时,如何做第一个插旗者?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编者按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45年,是一部政策驱动的改革史,也是一部企业书写的创新史。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深圳新闻网推出《特区精神“企”示录》专题报道,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三大特区精神为线索,通过三类深圳企业创新实践解码深圳发展动力源,展现特区精神如何在企业实践中转化为创新动能和产业优势。深圳企业的故事,不仅是历史辉煌的注脚,更是面向未来的方法论和启示录。在全球化竞争与技术博弈的今天,深圳企业的选择,或许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参考答案。

1987年2月,深圳市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科技人员组建民营科技企业。这是中国首个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地方性法规,催生了华为等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这份“闯劲”也早已融入城市肌理。

如果说早期的深圳企业闯的是体制之新、政策之先,那么近十年来,一批新兴科技企业则把目光投向了技术的无人区。从无人机到机器人,从智能影像到高端制造,深圳企业正在让“深圳创新”从中国现象升级为世界现象。

从单个产品突围 “闯”出增量市场

当影石创新把专业级全景相机塞进普通消费者的口袋时,这不仅仅是在颠覆一个产品形态,更在重塑影像记录世界的方式。

2015年,日本理光(Ricoh)发布第一款360度全景相机,正式打开全景相机市场。2016年,影石创新发布了面向大众的首款VR全景相机Nano,吸引了众多海外经销商的关注,但是亮眼的首发销量却未能带来消费者的长效购买。影石创新高级副总裁陈金尧回忆道:“当时大家对‘全景相机’没概念,行业教育不足,这个落差让我们意识到,仅有领先的技术与产品是不够的,还要从用户需求和场景出发。”

2015年前后,智能手机的普及冲击了传统数码相机行业,同时也推动全球影像市场消费向“专业化”和“高端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专业领域和图像传感器需求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当时运动影像领域已有众多巨头盘踞,全景相机赛道也存在三星、理光等成熟品牌,陈金尧将当时的全球影像市场形容为一个强者林立却标准未定的“开放世界”。

开放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潜力。行业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3年,全球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从164.3亿元增至364.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4.3%。面对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多数企业选择观望等待市场成熟,而影石创新却选择了主动出击。

影石创新的破局之道,是回归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他们发现,众多运动爱好者已开始用全景相机记录第一视角的极限体验。这一洞察,让影石创新果断转向运动影像赛道,推出ONE X系列,开创了“全景运动相机”这一全新类别,开辟出全新的增长路径。

新产品传输与拼接速度快、稳定性好,“先拍后取景”“隐形自拍杆”等功能也让用户耳目一新。设备好用、成片好看、效果出众,2018年起,影石创新全景相机的市占率正式超越市场巨头,并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一。

从0到1定义出一个全新品类,对影石创新来说并不是巧合。首款VR全景相机Nano就是诞生于一个全景概念还极为小众的年代。2016年之后,影石创新共推出Vlog相机、AI手机稳定器、视频会议相机等30多款产品,今年还将携手第三方共同孵化消费级无人机品牌影翎,打造全链路影像场景。

陈金尧表示,“很多新品类都是第一次有人这么做,过程里风险不小,但每一次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市场。”

一个让陈金尧印象深刻的产品案例是今年3月影石创新发布的AcePro2街拍套装。这个产品同期展开用户共创、产品迭代以及供应链落地环节,从立项到上市只用了40天。更惊喜的是,产品上市后的热度和销量是预期的10倍。

AcePro2的成功是影石创新挖掘用户需求、达成有效市场判断的另一个缩影——一旦解决了用户的隐性需求,就能敲开全新的市场和购买动机。

敢闯、敢先、能干。在拓展产品线广度之外,影石创新也没有仅停在硬件上,而是持续打磨软件算法,并从2018年便早早下注AI影像技术,打造软硬一体的影像生态。过去三年,影石创新的研发费用累计超过14.8亿元,研发人员占比接近六成。

回忆影石创新一路走来的道路,陈金尧有些感慨。人们总会理所当然地默认来时决策的正当性,但在当时,都需要有人先说“试试看”,然后有人带头去“真干”。

“我觉得这就是特区精神——不是盲闯,而是在看到机会的时候,敢于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金尧说道。

突破技术路径 “闯”出自主方案

如果说影石创新代表的是消费电子领域的“巧闯”,那么联合飞机的突破则体现了深圳企业在无人机制造领域的“硬闯”。

作为低空经济重点产业,无人机行业近年来迎来了加速发展。但仅在几年前,无人机行业许多关键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在自主避障、人工智能决策等核心领域。不具备避障、绕障能力的无人机,也就无法实现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这进一步阻碍了整个行业向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高端领域的发展,避障功能也因此成为无人机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环节。

当时,行业普遍尝试的避障方案多依赖于单一传感器,如超声波或低精度雷达,但是感知范围有限且易受干扰。开发一种能实时感知、精准识别并快速决策的避障系统,成为整个行业亟待攻克的核心难题。

面对行业难题,联合飞机确立了一项核心攻关目标——实现无人机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上的全自主避障与绕障。

这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技术突破。联合飞机团队结合了视觉、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感知技术进行攻关,最终敲定了纯视觉避障解决方案。在当时,纯视觉避障方案仅有极少数企业涉足,其中甚至包括特斯拉这类汽车企业。这意味着,这一技术路径在无人机领域的实践几乎是空白。

联合飞机集团深圳基地总经理李晓亮回忆,深圳本地强大的供应链资源,为当时的技术攻关提供了性能卓越的摄像头模组支持。团队系统性地开展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算法建模工作,并通过大量实测验证与多轮技术迭代,最终在2022年推出的新产品中,成功落地了基于纯视觉方案的六向避障功能。如今,视觉避障已逐步成为中高端无人机的标配功能。

敢闯,也敢试。2023年,联合飞机开始研发一款名为“镧影R6000”的6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这款飞行器集合了直升机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飞机高速巡航的优势,无需机场跑道,对基础建设的依赖大大降低,同时飞行速度可达550公里/小时,最大飞行航程达到4000公里,在高价值货物运输、商务出行、应急救援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事实上,这类远距离航程航空器的相关技术长期以来只有美国真正掌握并投入使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供应链,甚至没有确定的市场回报——但联合飞机认准这是通向“低空经济”未来的关键一步,也将直接弥补中国在垂直起降通航飞机领域的技术空白。对此,联合飞机押注超40亿元,调动全系统技术力量,力求打破国外垄断。

在李晓亮看来,多年以来,特区精神激励着联合飞机不断追求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包括联合飞机在内的众多深圳企业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差距,并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优势。经过十余年深耕,联合飞机如今已布局了低空+应急消防、低空+医疗救援、低空+物流运输等十大“低空+”应用场景,成为国内无人机行业的先锋企业。

2024年11月,镧影R6000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亮相后,当场就收获了来自海内外企业的10亿元意向采购订单。李晓亮说道:“这个产品在国内是最先进的一款机型。无论是它的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都代表了我们联合飞机敢于向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器技术冲刺的决心和毅力。”

押注未来趋势 “闯”出产业新方向

最具战略眼光的“闯”,是布局未来。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产业赛道和人形机器人持续火热。如今,当人们谈起人形机器人,问题早已不再是“为什么要做”,而是“下一步能用在哪里”和“哪些行业会先爆发”。

但在十几年前,人形机器人还被看作是一种科幻叙事,一种技术理想主义的多余展示,甚至是一种“商业错觉”。即使对早早入局的优必选来说,彼时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行走、交互甚至具备情感认知,这条路依然充满未知。伺服电机如何模拟肌肉的柔顺性?步态算法如何适应复杂地形?商业化如何平衡成本与性能?每一步都是无人区。但优必选的选择,恰恰是深圳企业“敢闯敢试”的典型逻辑——不闯,就永远只能做跟随者。

2012年,在经过近5年对核心技术伺服驱动器的技术攻关后,优必选科技正式成立,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公司。2013年,优必选第一款小型人形机器人Alpha 1S发布。第二年,Alpha 1S成功量产并实现销售。

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午,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和创始人周剑先后敲响了开市锣,这成为港交所历史上第一次由机器人敲锣的上市仪式。

“优必选在13年前选择在深圳落地生根发芽,一步步地成为2023年12月29日登陆港交所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在人形机器人曾经这样一个空白的领域实现了商业化,正是对特区精神的最佳诠释。”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这样总结这段创业历程。在他看来,优必选从深圳的一间办公室起步,到如今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全栈技术引领者,这一路走来的背后,离不开深圳这片创新创业沃土所提供的宝贵养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的精神,支撑优必选不断整合技术、突破边界,走出了一条从零部件到系统、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自主创新之路。

优必选成立十三年后,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而优必选仍在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与落地开创新的可能。

谭旻表示,优必选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决策之一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以增强其理解能力和交互体验。通过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优必选最终决定将人形机器人引入智能制造领域。

2024年2月,Walker S系列人行机器人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落地实训,完成了质检、贴标等工作。此后,优必选机器人“进厂打工”的进程加速,先后进入极氪5G、一汽-大众、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东风柳汽等汽车企业,并同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达成合作。如今,优必选Walker S系列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今年7月,优必选宣布在其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上首次引入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机器人可在3分钟内自主换电,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一台能够无限续航的工业机器人,对过去来说是一个科幻概念,对现在来说,这就是优必选为中国智能制造打造的全新范式。

谈及未来,谭旻表示,优必选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计划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并通过持续的创新和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成为智能制造的最佳载体。优必选期望在未来几十年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将人形机器人引入新的生产力领域,促进深圳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中心。

从开创新品类的市场突围,到技术路线的自主突破,再到布局未来赛道的战略远见,深圳企业的闯劲的背后,是深圳独特的创新生态——宽容失败的文化鼓励企业大胆尝试,完善的产业链助力技术构想快速落地,这样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永远能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成果。

回望深圳45年,“敢闯敢试”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今天的深圳企业依然在闯,但闯进了当下科技创新的“技术无人区”,闯得更深、更远、更硬核。在这座城市,最好的致敬历史的方式,就是继续创造历史。


出品人:胡 文

监 制:张 辉

统 筹:叶 梅

文 字:刘惠敏

视 频:胡津玮

海 报:李豫军

编辑:叶梅 吴沁彤责任编辑:战旗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