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45周岁生日。45年来,深圳以拔节向上般的发展速度,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轴线上熠熠生辉的创新枢纽和开放门户,龙华区可谓深圳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从功能区到行政区、从城市副中心到都市核心区,从数字经济先行区升级为数字经济核心区,成立行政区不足十载,龙华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路大胆探索、改革创新,一路快速发展、高歌猛进,成为参与特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龙华区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更是战略转型、动能转换、势能转强的5年。龙华区委、区政府迎难而上,以新技术、新产业、新城区、新环境“四新融合”为引领,加快补短板、强功能、提能级,为打造粤港澳创新型中轴新城构筑了决定性力量。
2024年龙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梯队,首次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第十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十三五”末增长近6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33.5倍;三甲医院从1家增至5家,新增公办学校(校区)83所,贯通环城绿道80公里……从“制造大区”蝶变成如今的“智造强区”,龙华区用直观的面貌、现实的成就,交出了一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奋斗成绩单。
奔跑在新的赶考路上,奋斗龙华正青春。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龙华区正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实的步伐向前:南北“双中心”呼应联动,七大重点片区蓄势待发,数字经济、时尚产业、智造集群与文化旅游齐头并进,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新龙华”正加速崛起。
产业结构重塑,新质生产力倍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探索者,历经5年的实践创新,如今数字龙华已成为区域发展最鲜明的标识,数字化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龙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491.0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154.45亿元;2024年,龙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稳居全市第一梯队。今年上半年,龙华区经济发展又传喜讯,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7.11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龙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超七成。在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中,首次从第十四位跃升至第十位。
从数字经济“先行区”跃升“核心区”,“十四五”期间,龙华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努力建成深圳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同时构建“新制造+新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医疗器械城、能源科技城先后纳入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序列。如今,全区已有超过40家上市企业,2家世界级灯塔工厂、3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经济“筋骨”日益强健。
从“制造大区”迈向“智造强区”,龙华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也实现根本性调整。
在创新驱动方面,龙华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十三五”末的1.84%提升至4.15%。尤其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五个倍增”令人瞩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6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1.3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33.5倍,上市企业数量增长近1.9倍,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增长超1倍……伴随产业持续转型升级,龙华区已驶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龙华区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全球首台5.0T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集成电路光学检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创新载体加速落地,龙华实现高等院校零的突破,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各类创新载体349家,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工建设,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战略定位升维,南北“双中心”构筑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龙华区以奋斗者的姿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蓝图中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区域定位实现了从城市边缘到都市核心的精彩蝶变。
如今,在全市“一核多心网络化”空间格局中,龙华区再次站到深圳城市发展的舞台中央,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中,南部民治街道、龙华街道纳入都市核心区,北部龙华中心晋升为市级功能中心,形成“南北双中心”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战略定位的历史性提升、空间格局的系统性优化,让龙华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为此,龙华进一步划定“一轴双心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明确中轴提升、北部提质、南部转型的空间优化路径。
其中,“南中心”以梅林关、深圳北站和华南物流园“三位一体”,规划建设数字经济核心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打造深港与世界合作的交互窗口。“北中心”以鹭湖片区为核心,高水平规划市级功能中心,建设深圳都市圈战略支点、湾区数字经济创新中枢,打造深圳第三圈层出圈发展的战略首地。
七大重点片区总面积超百平方公里,成为龙华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如今,龙华区重点区域建设正加快推进,九龙山数字城纳入市级重点区域,鹭湖中心城升级为市级北部中心,北站国际商务区、梅林关片区成为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此外,龙华区超级商圈列为深圳市7个全国引领级商圈之一,观澜版画基地入选全国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大浪时尚小镇托举“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等高端赛事活动。
改革聚力赋能,制度创新与基层善治并进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制度改革、治理创新汇聚成推动龙华区能级跃升的强大合力,让城市运行更加高效、社会治理更加有序。
创新超大型城市大地块整备模式,滚动开展4轮平方公里级大地块整备项目,释放超13平方公里优质产业空间;全国首家实行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家事案件集中管辖审判机构——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全市首个涉外涉港澳台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相继落地,为全国探明司法路径……5年来,龙华大力推动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让改革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
作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龙华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数字政府建设经验获中央政法委推荐,政务公开连续4年获国办推广,数字政府和政务公开考核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模式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三级平安建设中心体制机制改革”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城区幸福宜居,民生温度和生态底色同频共振
“十四五”的龙华,不仅是一座经济腾飞的城区,更是一座充满民生温度和绿色底色的幸福之城。
5年来,龙华区教育、医疗、住房、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全面提质扩容,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民生福祉成色更足。
其中,医疗资源优质供给,三甲医院从1家增至5家,新增床位超6000张;教育资源扩容增效,新增公办学校(校区)83所、公办幼儿园141所,新增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位超过10万座;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更加完善,龙华人才园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龙华就业第一站”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典型经验,劳动争议调解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一老一小”协同发展经验做法获评全国“2024年度民生工程”案例。
经济繁荣、民生幸福,绿色生态同样是龙华交出的亮眼答卷。
5年来,龙华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9%,PM2.5浓度18.5微克/立方米,观澜河国考断面连续4年达标Ⅲ类水质。龙华累计建成176座公园,环城绿道贯通80公里,绿美龙华的画卷逐渐铺展。“双碳”战略扎实推进,创建10个近零碳示范项目,13个园区完成绿色低碳化改造,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7.56万千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书写新的灿烂篇章。站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上,龙华区正以南北“双中心”建设为引擎,探索“人城产”三大维度深度融合,坚定挺起“一轴促融合,两心聚七片”的湾区中轴发展脊梁,以更加昂扬的奋斗之姿,努力“再造一个新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