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康圈”为基层医疗改革提供“深圳方案”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卫信 文/图)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从缺医少药的县级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初步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一座座建在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是居民最贴心的健康守门人。

当前,深圳构建了以“市级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医疗健康守护网”,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深、常见病不出区、健康管理在社区”。深圳构建社康站、社康中心、社区医院三个层级的社康服务体系,目前社康机构总数达到975家(含深汕),基本形成“15分钟社康圈”。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超过90%,全市社康机构共管理72万名高血压患者、30万名糖尿病患者,初步建立以慢性病为主要病种的分级诊疗体系,为基层医疗改革提供“深圳方案”。

公式

16支专科战队把防线建到社区

68岁的利老先生终于答应儿子从老家搬来同住,竟是因为社康一项免费筛查服务——24小时心电图。他来到南山医疗集团总部南联社康后,惊喜地发现检查使用的并非传统贴满电极片的设备,而是一件柔软的“背心”。这件“背心”是全球首款智能心电衣,由阜外医院与深圳科技企业联合研发,能实时传输数据至智能平台,适合心血管高危人群。

依托医防融合项目,阜外深圳医院通过“爱你从心开始”筛查及科普活动,已覆盖全市超120万人次。其中,南山区筛查数据显示,45至75岁人群65%处于心血管疾病前期。该院两年内建成7个区级防治中心,初步构建心衰与房颤三级防治网络。依托深圳领先的医疗数字化和高质量数据共享体系,这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打造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并计划联合社区成立健康生活方式联盟,让干预服务更精准触达居民。

慢阻肺防治也是全市首批启动的医防融合项目组之一,构建起“社康早防早诊—区属医院救治—区域医疗中心攻坚”的三级防控体系,“早筛早治”模式已推广至全市。

据悉,2019年底,市卫生健康委以医防融合项目为抓手,推动市属医院专家“进驻”社康机构坐诊带教。这套“专家下沉+基层升级”的组合拳,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同时提升社康医生的筛查与诊疗能力,赢得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的认可。

如今,深圳已组建16支医防融合专科战队——心血管病、呼吸病、肿瘤病等按病种划分“作战单元”,精准驻扎社区,在居民家门口织就疾病防治的“天罗地网”。

公式

医院社康“一家人”管着居民健康

“10个龙华人有6个在社康看病”。2024年,在龙华区的区属区管医疗机构中,社康的诊疗量占据了总诊疗量的65.76%,在全深圳“遥遥领先”。

龙华的社康到底有啥魔力,能让居民如此偏爱?这首先源自龙华对社康的“偏爱”:“院社融合”“基层优先”,区属医院和社康机构“打包”在一起,资源向社康倾斜,社康薪酬不低于医院;用户思维、以需求为导向,“居民需要什么,社康就做什么”……

院办院管是深圳社康发展的一个特色。1996年,深圳第一家社康中心(水库新村社康中心)开业时,就是由医院建立、由医院管理。近年来,深圳的院办院管又有了“升级版”——基层医疗集团。在龙华,区人民医院与61家公立社康“打包”,组建区人民医院集团;区中心医院与38家公立社康一起,组建了区中心医院集团,打造紧密型的城市医联体。

院办院管、集团化的好处就是,医院和社康融合在一起,“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把居民健康管起来。

在“院社融合”的模式下,龙华区的两大基层医疗集团建立五大医学共享中心(检验检查、医学影像、心电图诊断、病理诊断、远程超声诊断),由医院的检验科、超声科、影像科、病理科“直管”各个社康机构,患者在社康做检查,专家在医院读片、出报告。此外,还建立一体化药房,医院有啥药,社康就有啥药。

依托“院社融合”这个抓手,龙华区深入推进“全专融合”。医院派专科医生“下社康”出门诊、建立专家工作室,给社康医护“开小灶”做培训;社康的全科医生也会“上去”,定期到医院的专科轮转、进修,把战斗力“拉满”。医院的专科医生还加入社康的家庭医生团队,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

借助医院集团这个后盾,社康快速摆脱了“缺医少药少检查”的历史。病人的“上下转诊”也打通了“任督二脉”,上转时社康可以为患者直接预约医院专科医生或预留病房床位,患者无需再重新挂号、重新排队;下转时,医院直接将患者转回其所签约的社康,由家庭医生团队接手康复、随访等后续服务。

公式

数字“哨兵”24小时监测居民血糖

中医艾灸机器人、按摩机器人上岗服务居民,无人机送“中药外卖”,“AI助手” 问诊病历“秒出”……AI医疗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深圳社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社康服务也越来越智能。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塘社康无人机送出煎好的中药。

在西乡福中福花园,广场舞C位孔阿姨常年以水果代餐,导致血糖飙升却浑然不知,直到智能穿戴血糖仪拆穿了餐后血糖骤升的真相。宝安中心医院福中福社康家庭医生团队迅速出手,指导她调整水果种类和食量,配合规律运动。短短几周,血糖回归正常。

福中福社康主任余汉兵说,以前靠患者自我感觉报数,医生管理就像盲人摸象。如今居民从社康带回智能设备,如糖尿病患者佩戴硅基动感24小时动态血糖仪,使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检查项目的费用是816元,退休人员最高可享受医保2折报销优惠,个人只需自付不到200元。其他设备大部分可以押金免费租借。设备通过APP实时上传数据,医生和患者都能随时查看,让风险无处可藏。

这些数字“哨兵”让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无感化健康管理。2024年,社康用智能设备管理高血压患者2700人、糖尿病患者1300人,控制率达六七成。此外,宝安区中心医院还为社康配备DR、CT等设备,搭配智能穿戴设备和全专团队,让居民90%常见健康问题在社区就能解决,“2024年我们诊疗量已达13万人次,今年预计突破14万。”余汉兵底气十足。

在罗湖医院集团莲塘街道社康中心,AI助手可秒级生成健康画像、开出个性化健康处方,体检报告出具时间从14天缩短到2天,且与三甲医院同质化。家住鹏兴花园的糖尿病患者郑女士说,每次挂号后,系统自动生成对比单,医生能一眼看清指标变化,调药更有谱。

据悉,依托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深圳2017年实现全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满级”通关,由市区两级防治机构牵头,联合医院和社康组成管理联盟,对慢性病展开从筛查预警、治疗管理到预防把关的全流程覆盖。截至2024年底,全市970家社康为72万高血压患者、33.7万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专属健康档案。慢病高发的老年人更是社康“铁粉”,到签约社康就诊比例达68.15%(年内至少去4次)。

公式

中医养生局、在家住院等举措把居民“宠上天”

“李医生,我来了!”4岁的童童跳进了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乐城社康。两年前,他是每月必感冒的“小病号”,一进诊室就应激哭闹,“抗生素越吃效果越差,孩子遭罪,全家失眠。”童童妈说,社康中医全科医生李士宇仔细辨证后给他开了三服中药,再配上小儿推拿,小家伙夜里不再咳喘。

龙岗三院乐城社康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后来,童童奶奶流感高烧不退、妈妈腰扭伤……全是李士宇“搞掂”的,一家人都成了社康“铁粉”。

这样的故事在乐城社康并非个例,从摇篮到拐杖,中医药服务正以“一人一方”的精准,为周边4.6万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呵护。

在深圳社康,中医药服务既便捷又贴心:午休约号、下班推拿;线上开方,代煎即取,还能无人机“闪送”到家……

最新统计显示,全市174家社康中心(含4家社区医院)100%标配“中医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659家社康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更有14家社康跻身基层中医药界“顶流”,喜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旗舰中医馆”称号。

市卫健与医保部门持续出台政策助攻,把1394种中成药、1655种中药饮片、114项中医诊疗项目“请”进医保支付清单,连经络穴位平衡治疗、中医体质辨识这些治未病项目都能用医保个人账户买单。2024年还上线中医门诊预收费规范,给基层诊疗装上导航,让每次中医药服务都用在改善居民健康的刀刃上。

除了中医养生局,家庭病床服务等人性化举措,精准贴合居民需求,把居民“宠上天”。

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等患者可以在家治病、住院,这项自2012年起率先在社康机构试点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持续走热,以每年超20%增速扩容。

从术后换药、产后康复到慢病管理,从日常照护到安宁疗护,这个扎在居民家中的“健康服务站”,精准响应深圳人全周期的健康需求。家庭病床不仅能刷医保,还可按住院标准报销。市卫健和医保部门近年接连出台细化政策,按天报销的病种分类更清晰,最高报销95%。

2024年,全市社康在居民家中建了2.58万张家庭病床,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1.3万张,让患者在家就有稳稳的“医”靠。

编辑:单铭捷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