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8月17日0时至8月23日24时,广东全省新增报告33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其中深圳9例。
市疾控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8月1日至15日,全市496个伊蚊密度监测点中,不合格占比43.55%。其中4个为高密度点,包括龙华区福城街道芷峪澜湾花园小区、龙岗区坂田街道城市广场花园2期、布吉街道石芽岭公园及坂田街道银湖山正坑水库。此外还有中密度点45个,低密度点167个。这些监测点分布在居民区、公园、建筑工地、学校等多种场所,传播风险广泛存在。
专家指出,清除积水是阻断蚊虫孳生的关键。伊蚊偏爱清洁静止的水体,从产卵到成虫仅需7~9天,7天内清除积水即可有效阻止蚊子孵化。各地应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整治建筑工地、学校、公园、社区等场所,落实每周清理积水、杀灭成蚊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蚊媒数量。
伊蚊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最为频繁。研究表明,气温25℃~30℃时伊蚊最活跃,而近期台风天气带来的凉爽环境正符合其喜好。6时~9时及17时~19时成为叮咬高峰时段,市民应尽量避开该时段出行,或采取严密防蚊措施。如怀疑感染,可通过“深圳疾控”公众号查询提供检测服务的医疗机构,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专家表示,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可能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有免疫力,但仍应以预防为首要,防蚊叮咬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根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