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治理电池、打击改装!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加码
2025-07-13 09:36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闻调查丨治理电池、打击改装!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加码

人工智能朗读: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超3.5亿辆,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高速发展的同时,电动自行车也多次引发火灾事故。据国家消防救援局通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2021年是1.8万起,2023年就迅速增加到2.5万起。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急剧增加,暴露出电动自行车在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管理等全链条存在的不足。

对此,2024年4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一年以来,各地的全链条整治行动是如何在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发现并破解电动自行车安全的难点问题呢?《新闻调查》在北京展开调查↓↓↓

前端治理 源头治理

标准强化

北京市消防救援局防火监督处工程师 尤建军:由于电气引发的火灾,大概占90%。电气里又分了电池的,还有电气线路的。但是70%、80%,是电池故障引发的。

根据消防部门的统计,多次火灾事故报告显示,电池是核心问题。目前,电动自行车使用的蓄电池主要有铅酸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两种。锂离子蓄电池因为能量密度高、续航能力强,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同时,它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也让不少人感到担忧。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何鹏林:目前我们的锂电池,它的电解液一般是可燃的有机物组成的。这些可燃的有机物,它在过充、高温下容易分解、析出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是可燃的,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可能会发生燃烧或者爆炸。对于质量比较好的锂电池,会采取各种方式或措施来避免锂电池电解液分解出这些气体。对于像高镍的三元锂电池,它不仅会分解出这种可燃性气体,还会分解出氧气,不需要接触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就可能发生爆炸。除了锂电池自身的这种安全特性之外,我们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恰当使用,也会提高锂电池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由此可见,在生产销售环节,提高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本身的质量和安全性,是消除风险的关键。那么消费者手中的锂电池质量究竟如何?早前,记者跟随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走进北京市的一些小区进行电池检测,有居民就拿来了自己在网络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

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表示,他们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市面上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产品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 郭金芝:一百多家里面,我们当时统计的有61个锂电池品牌,用了61家企业的61款车。锂电池的生产企业大小不一,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了火灾事故频发。在这个背景下,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我们行业协会,组织行业企业编制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的团体标准,等于在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的管理上,北京可以说是向前一步、先试先行。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介绍,北京市对电动自行车产品实行目录管理制度,没有纳入产品目录的电动自行车,不得在本市销售和登记上牌。但在目录管理执行过程中,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强制性标准缺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部门。而标准是在全链条的前端,也就是生产销售环节的关键性问题。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产品处副处长 任宝健:当时国家并没有一个强制性标准,只有推荐性标准。北京市在2021年的时候,就已经推动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制定了团体标准。2022年在那个团体标准基础上,由市场监管部门主导进行修订。2022年8月份第一次将团标纳入目录采信,当时北京市目录内车型有4000多种,实行团标之后有875种,好多不符合团标要求的就主动退出北京市场了。随着2023年团体标准加严,2023年是接近现在国标的。

最终,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发布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4月25日,《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发布,并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可以说,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电池组应具有唯一性编码,并且编码标识需要采用耐高温材质,即便发生火灾也可以进行追溯。另外,制造商在电池组上应清晰标明“安全使用年限”,以提醒用户及时淘汰老旧电池。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产品处副处长 任宝健:锂电池的寿命没有想象那么长。比如原来能跑40公里,现在跑20公里电池就出现亏电的情况了,这时候我们就及时更换。还有就是要及时查看电池,出现鼓包,外壳破损、漏液了,及时更换。

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头部企业表示,梯次利用电池、小作坊生产,是造成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隐患的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

某电动自行车企业负责人 罗庆一:消费者很难识别出来这个品牌是小作坊生产的,价格的引导是很大的,产生了一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现在如果这个标准提高了之后,可以清理出一部分,我认为这个行业的环境自然而然就变规范了。

2024年4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将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着力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本质安全水平。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电动自行车整车、锂电池、充电器、电气安全等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其中,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旧版标准将被替代。在新版标准中,许多变化都围绕着“安全”这一核心词。

根据规定,《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并额外给予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被强制淘汰,可由各地借助以旧换新等政策加速更新换代。

另外,《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生产企业明确电动自行车的建议使用年限,并在铭牌、产品合格证上进行标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 李强:经过我们对这些年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事故的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因为电池故障引发的事故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由车辆电气线路老化、使用时间过长造成的。所以我们在这次标准制定中,引入了一个安全使用年限的要求,给老百姓提供一个参考。

当然,国家标准真正落地,离不开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目前,北京市采取的目录管理方式就规定,企业如有违法违规行为,或者产品抽检不合格,相关车型就会被清除出目录。

[编辑:谭悦]